1. RPA如何成为企业效率的“超级引擎”?

当企业还在为重复性工作耗费人力时,远光软件用一组数据打破了传统认知:2024年新增172款RPA机器人,总量突破900款,覆盖财务、供应链、审计等场景。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争议性问题——自动化工具究竟是“替代人力”的威胁,还是释放生产力的契机?
以某大型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为例,过去每月处理超2000张报销单需5名员工耗时35天,而引入RPA智能审单机器人后,30秒即可完成全部审核,准确率100%。这种效率跃迁并非孤例,远光RPA已在电网、能源、医疗等行业部署,帮助客户节省超50%的基础人力成本。
2. AI如何给RPA装上“智慧大脑”?

传统RPA常因流程固化而遭遇“水土不服”,远光软件通过AI融合破解了这一难题。其“知识图谱+RPA”技术,让机器人不仅能执行操作,还能像人类一样推理判断。例如在化工行业质量审核中,RPA通过知识图谱分析16个业务模型,自动识别90%异常单据并生成报告,将人工参与度从100%降至10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远光数智人”系统,它作为智能体管理平台,可动态调度不同类型的RPA机器人。某航空公司利用该系统,将航班调度、票务核对、异常预警等分散流程整合为自动化闭环,响应速度提升4倍。这种“AI指挥官+RPA执行者”的模式,标志着RPA从工具向决策伙伴的进化。
3. 规模化应用如何突破“最后一公里”?
当RPA部署量突破900款时,远光软件发现:78%的运维问题源于系统更新导致的流程失效。为此,他们构建了“低代码+RPA”生态,通过组件化开发将配置时间缩短60%。某省级电网公司借助该平台,仅用3天就完成电费核算流程的迭代适配,而传统方式需要2周。
在安全管控方面,集团级中央管理控制台实现RPA机器人的权限分级、操作留痕和异常熔断。某能源集团通过该体系,将500多个RPA的运行稳定性提升至99.9%,同时满足等保三级合规要求。这些实践揭示:规模化应用需要技术、管理和生态的三重支撑。
企业数智化升级行动指南
对于寻求转型的企业,我们建议:
1. 场景选择:优先改造高频(日均操作50+次)、高错(错误率>3%)、高耗时(单任务>30分钟)的“三高”流程,参考远光在电网行业的票据处理模型
2. 技术适配:采用“RPA+低代码”融合方案,如远光YG-RPA云平台,降低80%的二次开发成本
3. 人才储备:建立“业务专家+RPA工程师+AI训练师”的三角团队,某医疗集团通过该模式实现3个月自主开发20款机器人
4. 风险防控:设置流程变更预警机制,使用影刀RPA的版本控制功能,确保系统升级时自动化链路不中断
远光软件RPA机器人数量突破900大关,不仅是量的积累,更是AI驱动企业数智化浪潮的质变节点。当900个数字员工与人类协同,我们看到的不是替代的焦虑,而是生产力解放的新可能——正如某物流企业操作员所说:“现在,我终于有时间思考如何优化流程,而不是被困在流程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