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数字经济腾飞背后,江苏软件产业如何突破创新瓶颈?

当全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美元大关,江苏却面临着一个看似矛盾的现实:作为全国首个软件业务收入破万亿的省份,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达1.4万亿元,但基础软件国产化率不足30%,工业软件市场仍被欧美企业占据半壁江山。这种"大而不强"的困境,正是"创新领航 江苏软件协会聚力赋能数字经济新未来"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。
在第五届江苏软件产业发展大会上,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乔亦哲指出:"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软件工程正在持续演化,基于新创技术路线的自主软件生态必须加速推进。"这番讲话直指产业痛点——如何在技术迭代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?
二、核心技术攻坚,如何打破"卡脖子"困局?

苏州同元软控的突围战堪称经典。这家专注于工业系统仿真软件的企业,耗时十年研发出完全自主的MWorks平台,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研发,将国外同类软件价格从每套200万元压缩至50万元。这背后,正是"创新领航 江苏软件协会聚力赋能数字经济新未来"战略的具体实践:通过组建工业软件集成验证中心,推动供需结对创新联合体建设,形成"揭榜挂帅"的攻关机制。
数据显示,江苏工业软件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年均新增不足千家,猛增至2023年的3231家。南京翼辉信息开发的嵌入式操作系统,已应用于高铁控制系统;无锡永中软件的办公套件,在党政机关替代率达90%。这些案例印证了省软件协会推动的"软硬件协同攻关计划"成效,2023年全省工业软件收入突破3260亿元,增速达15.2%。
三、产业生态构建,怎样实现"热带雨林式"生长?
徐庄高新区的蜕变令人瞩目。这个占地仅3平方公里的园区,通过打造"江苏国际数据港",吸引45家上市公司落户,形成覆盖数据交易、安全认证、跨境流动的完整生态。这种"创新领航 江苏软件协会聚力赋能数字经济新未来"的生态培育模式,在常州科教城同样见效——明月软件构建的离岸DevOps平台,成功打入日本市场,带动年度对日软件出口超500万美元。
开源生态建设更具突破性。润和软件推出的OpenHarmony发行版,已适配200余款智能设备;南京大学团队孵化的"木兰"编程语言,下载量突破百万次。这些创新实践,推动江苏开源贡献度跃居全国前三,形成"龙头企业主导+高校科研支撑+中小微企业参与"的协同网络。
四、应用场景创新,能否打开价值释放新空间?
溧阳智慧旅游平台的爆发式增长,揭示出数字经济的新可能。这个整合70万用户数据的平台,通过AI行程规划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.8天,带动周边消费增长37%。类似的场景革命正在各领域上演:泰州建筑安全监管平台运用无人机巡检,将事故预警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;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超138万台,帮助制造企业降低运维成本40%。
这种"创新领航 江苏软件协会聚力赋能数字经济新未来"的场景化路径,在政策层面得到强力支撑。《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若干措施》明确要求,到2027年发布200项以上优秀解决方案。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的医疗影像诊断系统,已在30家三甲医院应用,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提升28%,印证了"技术突破-场景验证-规模推广"的创新闭环正在形成。
面对数字经济2.0时代的竞争,江苏需要构建更具韧性的创新体系:设立百亿级"数字技术攻坚基金",重点支持基础软件、工业软件等"硬骨头";推行"数字工匠"培养计划,未来三年培育10万名既懂制造又通软件的双栖人才;建立长三角数字技术交易中心,促进苏沪浙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。正如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冷俊所言:"唯有将创新基因植入产业肌理,才能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持续领跑。"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,正需要更多"创新领航 江苏软件协会聚力赋能数字经济新未来"的实践样本。